【五分埔都更案】延宕與反思:從爭議出發,思考都市更新的永續之道

台北市五分埔都市更新案,自1999年提出至今已逾25年,歷經四任市長、三任總統,卻仍未完成,成為全台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更新延宕案例。長年爭議與反覆拖延,不僅影響居民生活品質,更凸顯出台灣都市更新制度的結構性問題。

本案既是一場關於財務、法律與程序的拉鋸,也是一個關於信任、溝通與制度設計的縮影。透過五分埔案例的深入分析,我們得以重新思考:都市更新,該往哪裡去?

一、五大爭議核心

  1. 建商財務與誠信風險
    原實施者山圓建設於未取得正式資格前,向金主借貸10億元並疑似挪用資金,引發地主不信任與後續法律糾紛。雖後來撤案,仍對都更進度造成嚴重延誤。
  2. 選配與權利變換程序不透明
    地主與住戶質疑權變選配過程黑箱操作,事業與設計變更未經充分說明,法院判決程序違法,喪失信任基礎。
  3. 市府角色模糊不清
    市府被批未善盡監督與協調責任,消極處理建商爭議,導致民眾對行政系統產生疑慮。
  4. 地主內部共識破裂
    部分地主希望加速重建,另部分則堅決反對建商主導,雙方立場難以整合,進一步延宕都更推動。
  5. 社區老舊、居住安全惡化
    多年停滯造成屋齡老舊、公共設施失修,甚至被形容為「貧民窟」,居民生活品質嚴重受損。

二、制度反思與政策建議

面對老舊社區更新的迫切性,僅靠容積獎勵與市場誘因顯然不足,都市更新應走向以「信任、參與、公平、透明」為核心的制度改革。以下為具體建議方向:

1. 強化前期共識整合機制

建立在地地主初步整合機制,透過溝通、法律諮詢與社區說明會,減少後期對立與拆分。

2. 提高資訊公開與制度透明度

推動事業計畫、設計圖說、財務模型的完整揭露,導入第三方專業審查,建立公民監督制度。

3. 建立市府中立協調平台

建議市府設置都市更新協調小組,納入都市規劃師、法律顧問、社區代表,有效協調糾紛並保障少數權益。

4. 採用「權利變換」制度作為推動主軸

項目權利變換制度優勢
保留土地價值地主可將土地持分轉為新建物產權,實現原地重建
減少現金糾紛以價值等值計算分配,避免市價補償爭議
法定程序保障含公告、聽證、審議等步驟,程序有據可循
維持社區延續性原居民可留在原地,維繫人際與文化連結
提升信任與效率降低不信任風險,提高社區接受度與參與意願

5. 建立完整安置與轉移支持機制

提供中繼住宅、搬遷補貼與社會住宅銜接方案,確保更新過程中居民基本生活保障。

三、結語:讓都市更新回到人本價值

五分埔案提醒我們,都市更新不只是土地的重新分配,更關乎制度的正義與人民的信任。未來的更新政策,應從單一利益導向轉向多方共識與協力機制,實現真正以「人」為本的城市再生。

都市更新若無社會信任為基礎,再高的容積獎勵、再強的建設實力,終將無法落地。唯有制度改革與參與機制並進,才能為城市找回永續與公平的根本價值。

四、推薦延伸資源

為協助民眾與更新參與者深入了解制度與操作實務,以下資源值得持續關注:

  • 【都市更新推動者 UR-Promoter 專業平台】
    網址:www.ur-promoter.com
    提供都市更新法規解析、更新流程圖示、案例解析、地主整合與權變工具等,是推動自主更新與制度學習的重要平台。
  •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
    提供政策報告、研究出版與社區參與培力工具。
  •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
    查詢都更案件資料、容積審議與行政程序公告平台。

如需進一步諮詢與交流,歡迎聯絡我們:

聯絡信箱: Service@ur-promoter.com
官方網站: www.ur-promoter.com


延伸閱讀:五分埔都更案新聞報導